宗教哲学的思想光谱

受访者: Andre(哲学家)

主题: 探讨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的多样化哲学立场


安德烈,过去我常常思考有神论与无神论,宗教观点与科学观点的对立。但最近,我看到中间出现了纷繁复杂的不同选项。泛神论、泛在神论、价值作为创造者、不同类型的宗教自然主义、发展神学。我的意思是,这真的像一场暴风雪。您如何看待所有这些不同的选项?您可以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分析工具来帮助区分它们,而您最终会站在哪里?

提问解读:

提问者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困惑,这种困惑可能也是很多同学会遇到的。以前,我们思考“神”存不存在的问题,好像只有两个极端的答案:要么是“有神论”(相信有一个像人格一样的神),要么是“无神论”(认为世界纯粹是物质的,没有神)。这就像一条线段的两端,泾渭分明。

但现在,提问者发现,在这两个端点之间,冒出了许许多多“中间派”的观点,比如“泛神论”(神就是宇宙万物)、“泛在神论”(万物在神之中,但神又超越万物)等等。这些观点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就像一场“暴风雪”。所以他问哲学家安德烈: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梳理这些复杂的观点?有没有一个“思维工具”能帮我们看清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后,安德烈您自己的立场又是什么呢?

好的。嗯,我认为思考宗教哲学中这场辩论的一种方式,是参照人们在心智哲学中思考概念图景的方式。所以我认为那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类比。在心智哲学中,有人会说心智与大脑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对吧?比如实体二元论者,另一方面,人们相信不朽的灵魂,对吧,一个不朽的灵魂。然后,你又会碰到有人说大脑就是一切,所有关于心智的讨论,我们都可以抛弃,所有这些心理主义的言论。然后,在这两者之间,你有一系列的观点。我认为在宗教哲学中,情况也类似。你过去所拥有的是,一方面是传统的有神论者,他们说上帝,他们主张上帝是这个完全超然的存在,他创造了宇宙,他是全知、全能和人格化的,对吧?嗯,而且他还是一个行动者。你要么接受这边这个上帝的概念,要么什么都没有,对吧?这就是……这就是一个纯粹的物理自然主义世界。就是这样。你所拥有的就这些,对吧?仅此而已。而在心智哲学中,介于我们所说的“心智是一个不朽的灵魂”和“只有大脑,心理言论都滚开”之间的,是整整一个光谱的观点。我认为类似地,所发生的事情是——也许我至少可以为自己说——我对将神圣概念的选项局限于“神圣的、完全他者的、创造者存在”和“什么都没有”这两种思维感到不满。那么,为什么不探索一些中间的选项呢?对吧?所以,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就像我们在心智概念上拥有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中间立场,介于那种不朽灵魂和唯大脑论之间一样。同样地,我们也得到了这样一块已经浮现的领域,在这里你拥有了这一整套非常有趣和迷人的观点,从非常接近传统有神论的观点,到那些与无神论仅一发之遥的观点。

安德烈的回答解读 (第一部分):

安德烈在这里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类比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宗教哲学 VS 心智哲学

他让我们想象一下关于“意识”(心智)和“大脑”的讨论。在这个讨论里,也有两个极端:

  1. 极端A(灵魂派):认为“心”或“灵魂”是独立于大脑存在的,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甚至可能不朽。这就像宗教里的“传统有神论”,认为上帝是完全超越物质世界的、独立的存在。
  2. 极端B(唯物派):认为“大脑”就是一切,所谓的“心”或“意识”只是大脑物理活动的副产品,甚至是一种幻觉,根本不值得讨论。这就像宗教里的“纯粹无神论”,认为世界就是物质的,没有其他了。

安德烈指出,正如在“心与脑”的讨论中,大多数哲学家都觉得这两个极端太简单粗暴了,于是在中间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比如功能主义、属性二元论等)。同样地,在关于“神”的讨论中,人们也越来越不满足于“要么信上帝,要么什么都不信”这种非黑即白的选择。

因此,现在涌现出了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里面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新思想。这个地带就像一个思想的光谱,一端非常接近传统的有神论,另一端则几乎就是无神论了。他鼓励我们去探索这个丰富多彩的“中间光谱”,而不是固守两端。

思想光谱类比图

安德烈将宗教哲学的观点分布类比于心智哲学的光谱。

心智哲学 (Mind Philosophy)
灵魂/实体二元论
(Soul / Dualism)
中间观点
(Intermediate Views)
唯物/取消主义
(Materialism / Eliminativism)

宗教哲学 (Philosophy of Religion)
传统有神论
(Traditional Theism)
中间观点 (泛神论/泛在神论等)
(Intermediate Views)
无神论/自然主义
(Atheism / Naturalism)

给我,给我一个具体的关于这个光谱的感觉。

提问解读:

提问者觉得刚才的类比虽然很棒,但还是有点抽象。他想听点具体的,希望安德烈能像画地图一样,把这个“思想光谱”上的各个“站点”——也就是那些具体的哲学观点——都指出来,让他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光谱的全貌。

好的。那么,一方面你有所谓的泛在神论,然后你又有泛神论。我喜欢把各种选项大致归入这两个类别之下。所以,一方面,在泛在神论的传统下,也许最突出的泛在神论者是过程神学家,他们支持这样一种观念:上帝有一个超然的侧面,也有一个内在的侧面。而那个内在的侧面最终成为了上帝的身体,那就是世界,那就是宇宙。内在的侧面意味着上帝完全投入其中,并且非常非常贴近,它是上帝的一部分,对吧?在这里,可以把它类比成,如果你把人,人类,看作是一个不朽的灵魂和一个物质身体的复合物。这里的想法有点类似,对吧?换句话说,你所拥有的是,宇宙作为上帝的身体。但在这种图景下,上帝确实有一个某种超自然的侧面。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不喜欢他们的观点被这样描述,但上帝看起来确实拥有一个超越宇宙的超自然侧面,那就是上帝泛神论。

安德烈的回答解读 (第二部分 - 泛在神论):

安德烈开始描绘地图了。他首先把这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划分成两大阵营:泛在神论 (Panentheism)泛神论 (Pantheism)

他先讲泛在神论。这个词很有趣,“pan”意为“万物”,“en”意为“在...之中”,“theism”意为“有神论”,合起来就是“万物在神之中”。

所以,泛在神论离传统的有神论更近一些,因为它保留了上帝“超越”世界的一面。

对。对。至少特别是那些早期发展的、至今仍有人支持的过程版本是这样。然后,比如说,你还有发展神学,它与那种观点非常接近。在那里,上帝在改变。上帝正在变化。但是,上帝似乎再次没有被等同于宇宙。请注意,这一点对于泛在神论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泛在神论者永远不会将上帝与宇宙完全等同。

安德烈的回答解读 (第三部分 - 泛在神论的特征):

这里安德烈强调了泛在神论的一个核心特征,也是它区别于下一个观点(泛神论)的关键所在。

在全部上,对吧?而现在,一旦你远离了发展神学,你开始进入一个界限变得相当模糊的领域,你会得到自然主义版本的泛在神论。在这种情况下,你所拥有的是,有一些泛在神论者将会支持自然主义。他们会说,“我支持自然主义。”而我个人真的很难准确把握这些版本的泛在神论与某些将上帝等同于宇宙或说上帝以某种方式由宇宙构成的泛神论变体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区分这些不同版本……因为一个自然主义的泛在神论者听起来至少在表面上是矛盾的,因为如果你是一个自然主义者,那么“pan-en”(泛-在)的“en”部分意味着有上帝的某部分是超越宇宙的,所以如果它是超越的,它怎么可能是自然主义的呢?它们相互矛盾。

安德烈的回答解读 (第四部分 - 模糊地带):

安德烈现在指向了地图上的一个“三不管”地带,这里的边界非常模糊,甚至看似矛盾。

对,对,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不认为这只是一个语义上的狡辩,我真的认为支持这类观点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泛神论和泛在神论边界上进行“战争”的双方,他们真的需要澄清这里的界限。我们需要对此有更清晰的认识,我认为这是目前哲学神学中一个非常令人兴奋、尚未被充分探索但需要被探索的领域之一。

安德烈的回答解读 (第五部分 - 探索的价值):

尽管这片区域很混乱,但安德烈并不认为这是坏事。相反,他觉得这正是哲学最有魅力的地方。

探索边界在定义立场上非常重要,绝对的。是的。

那么,在这一切之中,您最终的立场是什么?

提问解读:

地图画得差不多了,提问者把问题拉回到了最初的第二个疑问:安德烈,您自己站在地图的哪个位置?您是哪一派的?

我最终的立场?嗯,不管其价值如何,我……我……我想我可能就卷入了这场边界争端。因为你有一些泛神论者想要说,呃,你知道,上帝完全等同于宇宙。但是,将上帝或神圣描述为人格化的是一个错误。嗯,使用任何一种传统的宗教语言,不,不,不要做任何那样的事情。事实上,泛神论是一个彻底改变游戏规则的东西,对吧?事实上,它最终变成的是对你在宗教版图上发现的那种传统选项的一种替代,对吧?所以,你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然后这边是泛神论,对吧?嗯,所以我认为的是,我……我认为需要发展出一种能够融入犹太-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传统的泛神论版本。

安德烈的回答解读 (第六部分 - 自己的立场:泛神论):

安德烈终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他倾向于泛神论 (Pantheism),并且他自己就身处那场激烈的“边界战争”之中。

现在我们来讲解光谱的另一大阵营——泛神论。“pan”意为“万物”,“theism”意为“有神论”,合起来就是“万物即神”。

泛在神论 vs. 泛神论

一个简单的视觉化比喻,帮助理解核心区别。

泛在神论 (Panentheism) 宇宙 超越的上帝 泛神论 (Pantheism) 宇宙 = 上帝

左图:宇宙(内圈)在上帝(外圈)之中,但上帝大于宇宙。右图:宇宙与上帝完全重合。

你为什么想那么做?

我为什么想那么做?是的,这是个好问题。嗯,部分原因因为我是一个基督徒。

这似乎是矛盾的。

我希望不是。嗯,而且我不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在基督教神学内部,尤其是在自由派基督徒中,有一个悠久的传统,人们实际上一直在尝试做这样的事情。而且我认为你发现在自由派宗教信徒中,有更多探索这类选项的意愿,这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中的一些人被边缘化了,因为……让我们面对现实吧,他们是边缘的。

是的,他们当然是边缘的。所以……

安德烈的回答解读 (第七部分 - 动机与挑战):

提问者立刻抓住了看似最矛盾的地方:一个基督徒,怎么会相信“泛神论”?传统基督教相信的是一个有人格、超越世界的上帝,而泛神论的上帝是宇宙本身,没有人格。这不冲突吗?

安德烈的回应:

但是,要理解神圣,并提供一种对神圣的理解,使其能够适用于一个宗教社群内部——我这里再次想到的是亚伯拉罕诸教,对吧——提出一种关于神圣的解释,能够对那个传统内的人们真正有用,而不会强迫他们,可以说,在他们一进入,比方说,教堂、犹太会堂或清真寺时,就把他们对宇宙的理解留在门口。呃,我认为,我认为是有价值的。嗯,这是否意味着这些人只是在参与一种有点滑稽的游戏,那真的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或者别的什么?是的,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欺骗自己。这其中涉及到某种自我欺骗。我不这么认为。而且如果你思考早期——我甚至不想只说早期基督教。如果你看早期基督教以及,比如说,早期中世纪的犹太教,两个传统以及后来出现的伊斯兰教,他们都非常认真地对待哲学。他们非常认真地对待科学发现。同样地,我认为我们今天也应该做同样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我们应该考虑将泛神论作为一个选项。

安德烈的回答解读 (第八部分 - 最终目的):

在这里,安德烈阐述了他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和深层价值。

总结:安德烈通过类比、划分和界定,清晰地描绘了当代宗教哲学的复杂图景。他不仅梳理了从传统有神论到无神论之间的“思想光谱”,重点解释了泛在神论和泛神论的区别,还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基督教泛神论者”的立场和愿景——即在现代科学的世界观下,为传统信仰寻找一个理性且真诚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