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勒姆物理学项目:深入探讨 Ruliad

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物理定律将是可推导的,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现在,物理世界中有些特征我们还无法推导出来。例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空间对我们来说至少大致是三维的。我强烈猜测,我们感知空间为三维这一事实,是一个特征,与我们作为观察者的存在方式有关。

解释:这段话是沃尔夫勒姆(以下简称“沃尔夫”)思想的核心出发点。想象一下,我们学过的所有物理定律,比如牛顿定律 \(F=ma\)、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2\),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它们是宇宙“出厂设置”好的,我们只能去发现,但不能问“为什么”。沃尔夫却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想法:这些定律可能不是宇宙的终极密码,而是可以从更基本、更简单的原理中“推导”出来的,就像从公理推导出几何定理一样。他还举了个例子:为什么我们感觉世界是长、宽、高三个维度的?他猜这可能不是宇宙本身的属性,而是跟我们人类的感知方式、我们大脑的构造有关。换句话说,不是世界“是”三维的,而是我们“只能”把它看成三维的。这为后文的“观察者”角色埋下了伏笔。

[音乐]

欢迎来到《走近真理》。我正在与杰出的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企业家史蒂芬·沃尔夫勒姆交谈。我们正在深入讨论沃尔夫勒姆物理学项目,这是史蒂芬的一个宏大,甚至是激进的愿景,关于一种新科学,其中通过简单规则进行的计算是物理现实的基础。《沃尔夫勒姆物理学项目》是《走近真理》的一个多部分系列。现在,这是第五部分,关于史蒂芬的 Ruliad 概念,这是史蒂芬创造的一个新术语,他将其描述为“所有计算上可能的事物的纠缠极限,是遵循所有可能的计算规则并以所有可能的方式进行的结果”。这听起来……无限。史蒂芬,请把它分解一下。什么是 Ruliad,为什么它是最基本的……嗯……基石现实?

解释:这里主持人给出了“Ruliad”的官方定义,听起来非常抽象。我们来拆解一下:“所有可能的计算规则”:想象宇宙的运行不是靠一套固定的物理定律,而是像电脑程序一样,有无数条可能的代码(规则)。规则A可能说“粒子相遇就合并”,规则B可能说“粒子相遇就弹开”。这里指的是把所有能想到的、甚至想不到的规则都包含进来。“以所有可能的方式进行”:即使是同一条规则,应用的方式也可以不同。比如“粒子向左移动”,它可以先动A再动B,也可以先动B再动A。这里是把所有可能的执行顺序、所有可能的初始状态都算上。“纠缠极限”:把上面两项无限地执行下去,得到的所有可能宇宙、所有可能历史的集合,就是 Ruliad。它不是一团乱麻,因为不同的规则或不同的执行方式可能会“殊途同归”,产生相同的结果,这就是“纠缠”或“合并”的意思。简单说,Ruliad 就是理论上所有可能宇宙的总和,一个包含了所有规则、所有过程、所有结果的终极“可能性空间”。

一、Ruliad 的诞生与核心思想

所以,这是在思考我们的物理学项目时逐渐浮现出来的东西。在我们的物理学项目中,我们首先开始思考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想象它是由空间原子的超图构成的,而时间是这种超图重写的进程,并且有某个特定的规则被应用于重写这个超图,我们想象这个规则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应用。所以我们有许多不同的所谓时间线索,而这正是导致量子力学的原因。但某种程度上,终极思想是,存在一个规则,你将这个规则应用足够多次,你就会得到我们的宇宙。而在某种意义上,我发现这非常令人困惑,因为这就像我们说,好吧,在某个时刻,我们或许能够举起这个东西说,只要运行这个规则,你就能得到我们整个宇宙。而紧接着的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得到的是这个规则而不是另一个规则?

解释:这里沃尔夫解释了他思路的转变过程。他早期的模型是这样的:宇宙的底层不是点、线、面,而是一个由“空间原子”组成的巨大关系网络(超图)。时间流逝就是不断按照“某个特定规则”来修改这个网络。这个模型能解释量子力学(因为规则可以有多种应用方式,产生多个平行的“时间线索”)。但他很快就遇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哲学难题:如果宇宙是由一条规则生成的,那凭什么是这条规则? 就像上帝创世时,如果他用了A配方创造了我们的宇宙,那为什么不用B配方或C配方?这条规则的特殊性显得毫无道理,让他非常困扰。这就像有人告诉你中彩票的秘诀是买“12345”这个号码,你一定会问:“为什么偏偏是这个号码?”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在这方面是特殊的?这困扰了我一段时间。然后我意识到,正确的答案是,没有特殊的规则。实际上,所有可能的规则都在被使用。对量子力学的理解是,一个特定的规则正在以所有可能的方式被应用。而这给了我们这些不同的所谓现实线索。但现在我们甚至走得更远,我们在说,让我们想象所有可能的规则都以所有可能的方式被应用。现在你可能会说,这只会导致一团糟。但发生的情况是,例如两个规则,我们可能从一个特定的状态开始。我们可能可以应用两个不同的规则,它们会给我们两个不同的状态。稍后,两个不同的状态可能会被应用两个不同的规则,但它们最终产生的是相同的状态。所以我们有这种分支和合并的结构,可以说是……不同现实线索的结构。所以,Ruliad 就是这个对象,是所有这些可能性的极限。我们可以思考表示计算的不同方式。我们可能使用一个简单的理想化计算模型,比如图灵机。我们可能使用超图的重写。我们用什么都无所谓。当我们取所有可能性的极限时得到的对象是同一个对象。它是这个独特的对象,代表了所有可能计算的这种纠缠极限。

解释:为了解决“凭什么是这条规则”的难题,沃尔夫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根本没有特殊的规则,所有可能的规则都被用上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飞跃。之前的量子力学模型,是“一条规则,多种用法”,而现在升级成了“所有规则,所有用法”。这就诞生了 Ruliad。他强调,Ruliad 并非一团乱麻,因为它有“分支”和“合并”的结构。想象一下,从同一个起点出发,规则A让你向左走,规则B让你向右走,这是“分支”。但也许走了一段路后,左边的路和右边的路又汇合到了同一个点,这就是“合并”。这种分分合合的结构,使得 Ruliad 内部充满了复杂的关联,而不是无限发散的平行世界。最后他指出,无论你用什么数学模型(图灵机、超图等)去描述这个“所有可能性的集合”,最终得到的那个终极对象都是同一个,就是 Ruliad。它是一个独立于具体描述方式的、独一无二的数学/计算实体。

二、观察者的角色与物理定律的推导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存在的就是这个东西,我们从中感知到什么?我们必然是这个 Ruliad 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这个 Ruliad 是一个巨大、复杂、混乱的东西,有着所有这些不同的现实线索等等。我们从 Ruliad 中感知到的是什么?所以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科学转折点所在,即我们对自己作为观察者的一些了解。

解释:好,既然 Ruliad 是包含一切可能性的终极现实,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的世界看起来这么井然有序,有固定的物理定律,而不是乱七八糟的呢?沃尔夫的答案是,关键在于“我们”,也就是“观察者”。我们自己就是 Ruliad 的一部分,就像是这个无限大图书馆里的一个读者。这个图书馆里有无数本书(代表不同的宇宙),书里的内容千奇百怪。但我们作为读者,由于自身的生理和认知限制,只能读懂其中一小部分符合我们理解能力的书。我们能感知到的现实,只是 Ruliad 这个庞然大物中,被我们自身特性“过滤”后呈现出来的样子。

我们作为观察者具有某些特征。事实证明,仅仅对我们作为观察者是什么样子有一点点了解,就不可避免地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感知到 Ruliad 中发生了什么。让我先从一个……一个更简单的类比开始吧。如果……嗯……我要说的是,最终的结果是我认为在过去三年左右我才意识到的东西,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完全非凡的结论。在 20 世纪的物理学中,有三个伟大的理论是 20 世纪物理学的支柱。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引力理论,时空理论,这是一个。量子力学。第三个是统计力学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以及热理论。这三个是 20 世纪物理学的支柱。

解释:沃尔夫在这里强调,我们作为观察者的“特征”非常关键。这些特征就像是我们戴的一副有色眼镜,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接着,他抛出了一个更惊人的结论: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基石——广义相对论(描述引力和时空)、量子力学(描述微观世界)和统计力学(特别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都不是宇宙的绝对真理,而是可以被“推导”出来的。怎么推导?就是从“Ruliad 的存在”和“我们是这样的观察者”这两个前提推导出来的。这彻底改变了这些定律的地位,从“宇宙的铁律”变成了“我们这种观察者眼中的必然景象”。

自 1850 年代以来,人们一直相信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可能可以从数学原理、从其他物理学基本原理中推导出来。他们不相信广义相对论可以被推导出来。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凭空出现的东西,恰好是我们宇宙运行的方式。量子力学也一样。我得出的完全非凡的结论是,所有这三个 20 世纪物理学的支柱都是可推导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观察者来说,它们是可推导的。像我们这样的观察者不可避免地会看到那三个 20 世纪物理学的支柱。如果我们是不同类型的观察者,我们会相信不同的物理学。但是,像我们这样的观察者感知到宇宙按照那三个 20 世纪物理学的支柱运行是不可避免的。

解释:这里沃尔夫对比了新旧观点。过去,物理学家们觉得热力学第二定律(比如墨水在水中散开)可能只是个概率问题,可以从更底层的物理中推导。但对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大家普遍认为它们就是宇宙最根本的法则,是“公理”,无法再往下推了。沃尔夫的革命性观点在于,他认为这三大理论全都是可以推导的。它们的必然性,不是来自于宇宙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观察者的本性。这就好比,只要你是一个用眼睛看东西的人,你就必然会看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透视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而是你的视觉系统处理光线的方式所决定的必然结果。同理,只要你是“我们这种”观察者,你眼中的宇宙就必然遵循那三大定律。换一种完全不同的观察者(比如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外星智慧体),它看到的物理定律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1. 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例

所以也许我们可以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始,因为它是最简单的一个。嗯……在那里,你处理的是,想象你有一团气体,一种液体,一种流体,随便什么。它有一堆分子在四处反弹。那种……令人惊讶的观察是,即使你开始时让那些分子以非常有序的方式排列,通常情况下我们最终会看到那些分子的位置变得随机化。我们通过说系统的熵增加了来描述这一点。熵可以看作是与我们观察到的系统情况相符的系统状态的数量。所以就我们而言,最终得到的系统是,我们看不到“哦,这是系统的特殊版本,所有分子都以这种非常有序的方式排列在盒子的角落里”。我们说,它代表了系统所有可能配置中的典型情况,因为我们观察到的只是“哦,到处都有分子”。

解释:这里用气体分子的例子来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想象一屋子的空气分子,最开始它们碰巧全挤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这是非常“有序”的状态,熵很低)。很快,它们会四处运动、碰撞,最终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房间里(这是非常“无序”或“随机”的状态,熵很高)。为什么总是这样?因为“均匀分布”的微观状态数量,远远多于“全挤在角落”的微观状态数量。对于我们这种只能看到宏观状态(比如“气体充满了整个房间”)的观察者来说,我们看到的总是那个最可能、最典型的宏观状态,而这个状态恰好对应着最多的微观可能性,也就是熵最大的状态。

所以,一直以来有点神秘的事情之一是,为什么第二定律会以它那种方式发生?答案与我长期研究的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思想有关,特别是与这个计算不可约性的概念有关。我们之前谈到过这个,但简单回顾一下,它的思想是,当你有一个计算过程发生的规则时,如果你想知道这个规则执行比如一百万步的后果,你唯一能找出这些后果的方法就是运行那一百万步,看看会发生什么。你无法 irgendwie 变得更聪明,跳到前面去看看会发生什么。

解释:为什么熵总是增加?沃尔夫给出了一个更深层的解释,引入了他的核心概念——“计算不可约性”(Computational Irreducibility)。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想象一个非常复杂的电脑程序(比如天气预报模型),你想知道它运行一百万步之后的结果。有没有什么数学捷径能让你直接算出答案,而不用真的去跑那一百万步?“计算不可约性”认为,对于很多复杂系统来说,没有捷径。你唯一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地模拟它的演化。就像你想知道一部电影的结局,你不能只看开头和中间就推断出来,你必须完整地看完。宇宙底层规则的演化,就具有这种计算不可约性。

所以,现在在第二定律中发生的是,分子们在做它们的事情。它们在进行一个不可约的计算,来确定它们的配置将会是怎样。但是我们在观察这些分子时,无法做到那种程度的计算。我们是计算受限的观察者。所以有这个不可约的计算,使得分子们 kind of 走向它们要去的配置。我们是计算受限的观察者。我们只能说我们无法判断这些分子在做什么。它们对我们来说看起来是随机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无法解密那个从简单的初始条件导致我们得到的配置的过程。我们只能说,它对我们来说看起来是随机的。

解释:现在把“计算不可约性”和“观察者”结合起来。气体分子们遵循简单的物理规则相互碰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计算不可约”的计算。它们的运动轨迹虽然是确定的,但其复杂程度超出了我们的计算能力。而我们作为“计算受限的观察者”(computationally bounded observer),我们的大脑算力有限,不可能追踪每一个分子的精确路径。一边是极其复杂的、无法走捷径的计算过程(分子运动),另一边是算力有限的我们。结果就是:我们跟不上分子的计算,无法“破解”它们的运动模式,所以它们在我们眼里就显得是随机的、无序的。这种“看起是随机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说的“熵增加”。

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底层发生的事情的计算不可约性与我们作为观察者的计算受限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不是计算受限的观察者,如果我们能一直弄清楚所有那些分子会去哪里,我们就不会相信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只会说,嗯,你知道,它没有变得随机。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做什么。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即使从 1860 年代,当第二定律首次以直接形式被阐述时,人们就谈到了宇宙的热寂。他们说,天哪,你知道,我们处于这样一个状态,一切都非常有秩序,有趣的事情正在发生,但最终宇宙会耗尽,我们剩下的只有这种随机的热量,一堆分子 kind of 随机地四处反弹。

解释:结论非常清晰:热力学第二定律 = 底层系统的计算不可约性 + 观察者的计算局限性。它不是一个关于物质本身的绝对定律,而是关于“物质与观察者关系”的定律。沃尔夫举了一个思想实验:假如我们是超级观察者,拥有无限的计算能力,能够瞬间算出所有分子的未来位置。那么在我们眼里,这团气体就不是“变随机”了,而是“按照一个极其复杂的、我们完全掌握的模式在演化”。那样的话,熵增定律对我们来说就不存在了。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刻的思考:所谓的“宇宙热寂”(宇宙最终变成一片均匀、无序、死气沉沉的状态),可能也只是对我们这种“计算受限”的观察者而言的终局。对于一个更高级的观察者来说,那个“热寂”的状态可能蕴含着极其复杂的、有意义的信息。

嗯,这么说是可以的。它假设未来的那些分子的观察者是和我们一样的观察者。如果未来的观察者能够进行更复杂的计算,他们会说:“不不不。那不是分子的随机配置。那是在这个日期这个时间,史蒂芬和罗伯特进行那次对话后必然的未来分子配置。”这是假设……像我们这样的观察者相信第二定律的一个特征。所以,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我们作为观察者的性质导致我们看到特定形式的物理定律,这是因为我们作为观察者是这个 Ruliad 的一部分,在这个充满所有可能性的空间里。

解释:这段话是对前面观点的总结和升华。我们之所以相信熵增定律,是因为我们默认了未来的观察者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都是计算能力有限的。但如果未来的观察者进化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大大增强,他们回头看我们认为的“随机热汤”,可能会从中解读出复杂的历史信息,就像我们从一块硬盘里恢复数据一样。他们会说:“这哪里是随机?这明明是21世纪初那场对话后必然演化出的精确状态!” 所以,一个物理定律的成立与否,是与观察者的能力紧密相关的。我们之所以看到我们所知的物理学,是因为我们作为 Ruliad 这个无限可能性空间中的一员,恰好是“这种”存在。

三、构建 Ruliad 的思想基石

我想稍微退后一步,发展一下 Ruliad 的概念,因为这不是你最初思想的一部分,而是随着它们结合的自然发展而出现的。你有一个很好的说法,Ruliad 是建立在一个思想之塔上的,你列举了普遍的计算范式、对简单程序的计算宇宙的探索、计算等价性原理(我们在另一个视频中讨论过)、你的物理学项目以及多重计算。所以……请简要说明这五件事左右是如何导致 Ruliad 发展的。

解释:主持人在这里要求沃尔夫梳理一下 Ruliad 这个概念的思想来源,就像盖房子需要地基和一层层的砖块一样。Ruliad 这个“思想之塔”的根基包括了沃尔夫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
1. 普遍计算范式:认为宇宙万物(从星系到大脑)的本质都是在进行计算。
2. 探索简单程序的计算宇宙:沃尔夫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计算机规则,也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复杂行为。这让他相信,复杂的宇宙可能来自非常简单的底层规则。
3. 计算等价性原理:一个更大胆的猜想,认为所有足够复杂的过程(不管是人脑思考、天气变化还是黑洞演化),在计算的复杂程度上是等价的,没有谁比谁更“高级”。
4. 物理学项目:把宇宙看成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超图),时间是网络的不断重写。
5. 多重计算:认识到宇宙的演化不是单线程的,而是同时探索多种可能性路径,这与量子力学有关。
这些思想层层递进,最终的逻辑终点就是 Ruliad——所有这些计算可能性的总和。

哦天哪,那是一个巨大的思想之塔。我的意思是,那是……你知道,我生命中的好几十年,可以这么说。我想,只是一个概述……是的。我的意思是,我想……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很多那些内容了,所以……是的是的。对。我的意思是,主要的……我想其中一件事是……那种思想……事物可以由计算构成,并且宇宙可以进行所有这些不同的计算。在某种意义上,宇宙浪费了大部分的计算。大部分的计算只是在发生。没有人在那里体验它。没有实体在感知它。它只是在发生。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接受宇宙是一个肆意浪费计算资源者的想法,可以这么说。嗯,而且我个人对这个想法也有一种抵触,甚至是对可能存在许多不同现实线索的想法。我的意思是,我 kind of 觉得那让……生活变得不那么有意义了,可以这么说。而且我认为,总的来说,思考这种……现实的底层物质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进展,在一个层面上,它让你……一个人相信特殊性,可以这么说,关于……你知道,我们的存在等等。而这 kind of 是在削弱这一点。它在说,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最终,你 kind of 意识到,特别之处在于我们是特别的,可以这么说,我们是这个微小的斑点,让我……让我打个比方,当我们思考 Ruliad 时……这里还有很多东西需要 unpacking,所以……

解释:沃尔夫坦言,接受 Ruliad 的概念对他个人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个想法意味着,宇宙中绝大部分的“计算”都在被“浪费”。无数的宇宙在 Ruliad 中诞生、演化、寂灭,但没有任何“人”或“意识”去观察和体验它们,它们只是默默地发生着。这个想法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宇宙变得不再特殊,意义感被削弱了。以前我们认为我们的宇宙、我们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但 Ruliad 告诉我们,我们只是无数可能性中的一个。然而,沃尔夫最终转变了看法:正是因为我们是有限的、局部的,我们的存在才显得“特别”。我们的特殊性,不在于我们的宇宙是唯一被选中的,而在于我们作为观察者,从这个无限的 Ruliad 中“采样”出了一个连贯、有意义的世界。特殊性从“宇宙”转移到了“我们自己”身上。

四、观察者的本质与物理现实

关于……关于物理定律等等,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推导出……时空的结构,爱因斯坦的方程。我们将如何从中推导出量子力学?事实证明,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作为观察者是什么样子。关于我们作为观察者的样子,似乎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我们是计算受限的。我们有有限的心智。另一个是我们相信我们在时间中是持续存在的。这是一个非常相关的假设。那是什么意思呢?嗯,在这个物理模型中,在每一个瞬间,我们都是由不同的空间原子组成的。然而,我们相信我们的体验是有连续性的。所以,这意味着我们……我们相信我们在时间中是持续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一个……一个声明,即我们不是很多个。我们处理的不是……计算上不同版本的我们。只有一个统一的我们。

解释:如何从 Ruliad 中推导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沃尔夫指出,这取决于我们作为观察者的两个关键特征
1. 我们是计算受限的: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它导致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2. 我们相信自己在时间中是持续存在的:这是一个更深刻的洞察。虽然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在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在每一刻都略有不同,但我们有一个强烈的直觉——“我”还是那个“我”,从昨天到今天,是同一个连续的存在。我们把无数个离散的瞬间,整合成了一个连贯的、统一的自我意识。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信念,其实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假设,它极大地过滤了我们在 Ruliad 中可能体验到的东西。我们主动忽略了那些“不连续”的现实线索,只关注那条能串成一个故事的线。

我们……我们有有限的心智。我们是计算受限的。正如我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提到的,我们可以 kind of 看到,你可以如何从……计算不可约性,所有那些在底层进行的计算处理,与我们必然从一个计算受限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待它的事实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推导出一个物理定律。有趣的是,我们可以仅从那些假设中推导出其他这些物理定律。

解释:沃尔夫在这里重申他的核心论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导,是“底层系统的复杂性”与“我们计算能力有限”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现在声称,这个逻辑可以被推广。仅仅使用“我们计算受限”和“我们相信时间连续性”这两个关于观察者的假设,就足以从 Ruliad 这个大背景中,推导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物理学支柱。这就像是说,只要你承认自己是一个“算力有限且追求故事连续性的读者”,那么你从 Ruliad 这个无限图书馆里能读懂并认为有意义的书,就必然是那些符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书。

所以,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物理定律是可推导的,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现在,物理世界中有一些特征我们还没有推导出来。例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空间对我们来说至少大致是三维的。我强烈猜测,我们感知空间为三维这一事实,是一个特征,与我们作为观察者的存在方式有关。并不是说空间在某种内在意义上是三维的。只是因为我们是那种观察者,所以我们那样观察它。我的意思是,给出一个可能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空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这个事实本身就是我们是那种观察者的结果。

解释:沃尔夫再次回到三维空间的问题上,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就连“空间”这个概念本身,都是我们作为观察者的产物。为什么我们觉得在任意一个瞬间,整个宇宙空间都有一个确定的状态?因为光速对我们来说太快了,而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相对太慢了。光从10米外的东西传到我们眼睛里只需要几十纳秒,而我们大脑的反应是毫秒级的。所以在我们感知的时间尺度上,整个空间似乎是“同时”存在的。

这里有个例子。我的意思是,你知道,我们环顾四周,看到 10 米远的东西,光从我们周围看到的距离以微秒的速度到达我们这里,我们的大脑在毫秒内处理这些信息,所以对我们来说,说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各处都有一个状态,在稍后的时间,有另一个不同的空间状态,这是合理的。如果我们思考的速度比现在快一百万倍,并且我们处理的环境大小和我们现在处理的一样。那么,我们可以将空间聚合起来,形成这种……在连续的时间切片中的空间聚合体,我们就不会有这个想法了。那个想法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是那种观察者。

解释:他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来佐证这个观点。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思考速度比现在快一百万倍,快到能感知到光从远处传来的延迟。那么,“空间在某一瞬间的状态”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就会瓦解。我们会直接感知到一个充满因果关系、事件相互关联的时空整体,而不是一系列空间“快照”。我们之所以把世界看成“空间”+“时间”,是因为我们感知速度的限制。这个看似天经地义的划分,其实是我们这种特定观察者的“错觉”或者说“便捷的描述方式”。

我的猜测是,例如宇宙的明显三维性,将会……我们会 kind of 踢自己一脚,因为在我们看到它之后,为什么我们观察宇宙方式的某个特征不可避免地导致我们用三维空间来描述宇宙,这将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用一维空间来描述宇宙。我们可以……我们可以将所有那些不同的运动编码成某种……精巧的……空间填充曲线,它只是一维的。我们不那么做。那不是一个方便的做法。我认为那是……你知道,那是一个例子。但是……所以这个想法,即你可以从某种……不可避免的……抽象构造,加上我们作为观察者的方式,推导出物理学,这是我在 kind of 理解物理现实从何而来时没有预料到的一个不同转折。

解释:他推测,当我们最终搞明白为什么空间是三维的时候,答案可能会简单到让我们拍大腿。他认为,三维性并不是宇宙的内在属性,而是我们这种观察者处理信息最“方便”的方式。从数学上讲,我们可以用一根无限长的一维线(通过某种复杂的“空间填充曲线”)来给宇宙中的每一个点编码,从而把宇宙描述成一维的。但这样做极其复杂和不直观。我们的大脑和感知系统,天然地倾向于用长、宽、高三个维度来组织空间信息,因为这样效率最高。所以,物理定律可以从一个抽象的、必然存在的数学对象(Ruliad),加上一些关于我们作为观察者的简单事实,共同推导出来——这是他整个物理学项目最出人意料的结论。

五、Ruliad 中的“纠缠”与多世界诠释

在 Ruliad 中你使用……你多次使用了“纠缠”这个词。现在我们习惯于在量子力学中使用这个词。那么,你在 Ruliad 中说所有这些可能的计算都是纠缠的,是什么意思?

解释:主持人敏锐地抓住了“纠缠”这个词。在量子力学里,“纠缠”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都保持一种神秘的关联状态。主持人想知道,沃尔夫在 Ruliad 的语境下使用“纠 ઉલ”是什么意思,是否和量子力学有关。

这与存在分支和合并的思想有关。所以它……我的意思是,它……它是让你能够相信单一体验线索的概念。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你就会有某种东西,你在其中将宇宙所有可能的历史都分叉出去,它们永远不会……它们永远不会再纠缠。它们永远不会再合并。它们会一直……会一直有这些……所有这些不同的世界,这种……你知道的。

解释:沃尔夫解释说,他所说的“纠缠”主要是指 Ruliad 中不同计算路径的“分支与合并”。正是因为有“合并”的存在,才使得一个连贯的、单一的现实体验成为可能。如果没有合并,那么宇宙的每一种可能性都会创造一个永久分裂出去的平行世界,这些世界再无交集。那样的宇宙就像一棵只有分叉、没有枝叶相连的枯树。而 Ruliad 中的“合并”机制,让不同的历史路径可以重新交汇,编织成一张复杂的网络,而不是无限发散的平行线。

那么这如何与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联系起来呢?

解释:这个问题非常自然。量子力学中的“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就主张,每当量子事件发生时,宇宙就会分裂成多个世界,每个世界对应一种可能的结果。这听起来和 Ruliad 的“分支”很像。

多世界诠释,正如大多数人所运行的那样,没有合并的概念。它只有事物在分支出去的思想,对吧?所以这意味着……嗯……你处理的是某种东西,你说,嗯,我们在这个特定的分支上。我们真的说不清楚为什么我们在这个特定的分支上。有那个……其他分支做其他事情……在我们这里,我们有一个更加……你知道……有……关于现实的连贯性,你可以说得更多,当你考虑到这些分支……顺便说一下,多世界诠释中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们假设宇宙是连续的。如果宇宙是连续的,那么每个不同的分支都会得到某个参数的稍微不同的值。如果你处理的是有无限多位小数的实数,每个……你不会想象有有限数量的分支,在那里你可以想象分支会合并。分支永远不会合并,因为这两个数字精确到无限多位小数完全相同的概率是零。不可能。所以,当你把宇宙看作一个连续系统时,这个概念根本就不会出现。

解释:沃尔夫指出了他的理论与传统“多世界诠释”的根本区别合并。传统的多世界诠释只有分支,没有合并。这导致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恰好在这个世界,而不是别的世界?它无法解释。而在沃尔夫的模型中,因为有合并,不同的历史路径可以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我们所体验到的这个“连贯的现实”。他进一步指出,多世界诠释之所以没有合并,是因为它基于一个“连续宇宙”的假设。在连续的数学模型里(比如用实数描述位置),两个分支要合并,意味着它们所有参数的小数点后无限位都要变得一模一样,这个概率是零。而沃尔夫的模型是离散的(像像素点一样),两个不同的演化路径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步达到一个完全相同的离散状态,从而实现合并。这个“离散 vs 连续”的假设是两者分道扬镳的关键。

六、Rulial 空间、心灵与现实结构

现在,在 Ruliad 方面,为了理解……为了对 Ruliad 有一个概念,我把不同的心智看作是 Ruliad 中的不同点。那是什么意思呢?这个 Rulial 空间……如果你观察所有这些不同的纠缠计算线索,纠缠历史线索,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在这些线索上取一个切片,那是什么……你知道,当你移动到那个切片的不同位置时会发生什么?那些位置实际上对应于你分配给时间进程描述或宇宙中发生事情的不同规则。

解释:为了让 Ruliad 这个抽象概念更形象,沃尔夫引入了“Rulial 空间”(规则空间)的比喻。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个“点”或“区域”代表一种“心智”“理解宇宙的方式”。它不是我们熟悉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描述所有可能“世界观”的抽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移动,不是指身体的位移,而是指改变你对现实的描述和理解方式。比如,从牛顿物理学的视角转换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视角,就是在 Rulial 空间里的一次“移动”。

所以一个思考方式是,我们可以 kind of 认为每个心智都在某个地方,Ruliad 的某个区域。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点。它是……它是 Ruliad 的一个小的扩展区域。每个心智都在 Ruliad 的一个地方。对……宇宙如何运作有相似看法的,对如何理解宇宙有相似看法的心智,在 Ruliad 中是相邻的。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非常不同看法的心智,距离更远。这有点像在物理空间中,你可以,你知道,从物理空间的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是需要努力的,你可以用火箭之类的东西来做。在规则空间(rule space)中,转换是对你如何思考宇宙的重新诠释。或者换一种说法,你在 Ruliad 的一个地方进行一种计算,你必须把它转换成 Ruliad 另一个地方的另一种计算。

解释:这个 Rulial 空间是有结构的。观点相似的心智,在这个空间里就彼此“靠近”;观点差异巨大的心智,就彼此“遥远”。比如,所有人类的心智,尽管有文化和个体差异,但因为共享相似的生物基础和感知系统,所以在 Rulial 空间里都挤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一只猫的心智,离我们这个区域就远一些。而一个天气系统(如果你认为它也算一种“计算过程”),离我们就更遥远了。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代表着“翻译”或“重新诠释”的过程。在物理空间里移动需要能量和火箭,而在 Rulial 空间里移动则需要智力上的努力,去理解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范式。

所以我们从通用计算的思想中学到的一件事是,可以将一台计算机上进行的计算转换到另一台计算机上进行的计算。这就是当你在 Ruliad 中移动时发生的事情。所以我看来的方式是,你知道,不同的人类心智,例如,在 Ruliad 中非常接近。我们到了……你知道,猫和狗,它们在 Ruliad 中更远一些。我们到了像天气这样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它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这么说。它有……你知道,它在 Ruliad 中更远。它是……你知道,如果我们思考我们……人类的存在,我们有所有这些……你知道,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冲动和神经元在做它们的事情。天气也有它所有的 kind of……嗯……过程在进行。这些是……这些是计算等价性原理 kind of 告诉我们,在计算上是等价的,但它们……它们在 Ruliad 中是遥远的。在……人类心智的思想和天气的思想之间进行转换是困难的,可以这么说。

解释:沃尔夫在这里引用了他的“计算等价性原理”。这个原理说,我们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和天气系统中气流的运动,虽然看起来天差地别,但在计算的根本复杂性上是等价的。然而,它们在 Rulial 空间中的位置却相距甚远。这意味着,虽然它们内在的计算复杂度相当,但要把“天气的想法”翻译成“人类能理解的想法”是极其困难的。这种“翻译难度”就定义了 Rulial 空间中的“距离”。所以,Rulial 空间是一个由所有可能的计算过程构成的、具有某种几何结构的宏大景观。

这里有两种看待 Ruliad 的方式。一种是,所有可能的计算以所有可能的方式进行,似乎表明没有特定的统一性或同质性。嗯……但然后你有这些结构性的……Ruliad 中的距离,计算等价性原理……你说它给了结构一定的……或一定的连贯性……并且你甚至可以将其解释为某种涌现的几何。

解释:主持人总结了 Ruliad 的一个看似矛盾的特性。一方面,Ruliad 包含了所有可能性,听起来应该是混乱、无序、没有任何统一结构的。但另一方面,沃尔夫又通过“计算等价性”和“Rulial 空间距离”等概念,赋予了它一种结构、一种连贯性,甚至是一种“涌现的几何”。这就像一个包含了所有可能字母组合的集合是杂乱的,但“语言”和“语法”的规则,让这个集合内部涌现出了结构和意义。

是的。那……那是一种……一种激进的现实结构。

解释:主持人准确地评价道,这是一个非常“激进”的关于现实结构的观点,因为它将现实的基础从物质和能量,转移到了更抽象的“计算”和“规则”之上。

七、Ruliad 的必然性与超计算

是的。我的意思是,关于 Ruliad 的非凡之处在于,它只有一个。没有选择。一旦你有了计算的思想,你……你必然会有 Ruliad,就像一旦你有了……你知道,像 1 和加号等等数字的定义,1 加 1 等于 2 一样必然。这并不是……宇宙恰好运行方式的一个特殊之处。它是不可避免的,鉴于那些定义,事情就是那样的。

解释:这里沃尔夫抛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Ruliad 是唯一的,且是必然存在的。它不像物理常数,可能是这个值也可能是那个值。Ruliad 的存在是一种逻辑必然性。只要你接受“计算”这个最基本的概念,那么“所有可能计算的集合”(即 Ruliad)的存在,就像“1+1=2”一样,是一个无法被否认的数学事实。它不是我们宇宙的一个偶然特征,而是一个先于任何宇宙存在的、抽象的、必然的结构。

所有的假设是,一切都是计算的。但如果……如果你假设一切都是计算的,那么你在说所有可能的计算以所有可能的方式进行,它是一个抽象的必然性。我的意思是,在深刻的哲学意义上的必然性。一旦你做出……计算是基础的假设,然后你……并且所有可能的计算都以所有可能的方式进行,那么你就有了你所说的一个 Ruliad,它是一个抽象的必然性。

解释:主持人再次确认了这个逻辑链条:前提: 宇宙的本质是计算。推论: 那么所有可能的计算必然作为一个集合而存在。结论: 这个集合就是 Ruliad,它的存在是一个抽象的、哲学的必然。它不依赖于任何物理实验去证实,就像数学真理不依赖于物理世界一样。

是的。好的。附注,如果我们真的想对此精确。有一个附注。好的,嗯……计算的概念是……它是一个稳健的概念,但你可以说,好吧,让我们想象一下,我们可以有一个黑盒子,它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我们任何一台计算机需要无限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艾伦·图灵发明了这个想法。他称之为神谕(oracle)。嗯,你可以想象一个超计算(hypercomputation),它可以 kind of 无限地加速我们所做的计算,只要有这个神奇的黑盒子。它就是拥有无限计算的答案。

解释:沃尔夫在这里增加了一个严谨的补充,引入了“超计算”(Hypercomputation)的概念。我们通常说的计算,是指图灵机能完成的计算。但理论上可以想象一种更强大的计算,它能解决图灵机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停机问题”),或者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普通计算机需要无限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图灵把这种提供超能力的东西叫做“神谕”(Oracle)。这就好比我们只能一步步算,而“超计算”可以直接看到最终答案。

所以在 Ruliad 之外,还有一个 Hyperliad 的概念。一个 Hyperliad 是由超计算构成的。但有趣的是,有一个 kind of 事件视界将 Ruliad 与 Hyperliad 分开。所以如果你在 Ruliad 中,你永远不会知道 Hyperliad 的存在。如果你在 Hyperliad 中,那么你就是一个超观察者(hyperobserver),能够进行超越我们在 Ruliad 中能做的计算的计算。我相当肯定……这上面的细节还没有完全敲定,但我相当肯定有一种……规则版本的相对论,基本上是说,一个像我们这样在 Ruliad 中的观察者和一个在 Hyperliad 中的超观察者,他们都会观察到同样的事情。那就是,最终,即使 Ruliad 是我们所知的计算中唯一的对象。存在一个无限的 Hyperliad 集合,但就观察者而言,它们都是等价的。

解释:如果 Ruliad 是所有“普通计算”的集合,那么所有“超计算”的集合就可以被称为“Hyperliad”。那么我们是不是在一个更低级的世界里呢?沃尔夫的回答很巧妙:不一定。他认为,Ruliad 和 Hyperliad 之间存在一个类似黑洞“事件视界”的边界。身在 Ruliad 中的我们,无法感知到 Hyperliad 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他猜测存在一个“规则的相对论”,即身在 Ruliad 中的普通观察者,和身在 Hyperliad 中的“超观察者”,尽管计算能力天差地别,但他们感知到的基本物理定律会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无论你站在哪个计算层级上,宇宙的基本面貌都是一样的。这个想法保证了我们所研究的物理学的普适性,我们不必担心因为自己不是“超观察者”而看到了一个“假”的宇宙。

一个……无限数量的 Hyperliad。你说的很快,我需要 kind of 消化一下那个,那……所以一个直接的想法是,那如何……或者它是否……嗯……与大卫·刘易斯,那位哲学家的模态实在论(modal realism)联系起来,他……著名地说道,这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凝视,即所有可能的……可能性都以某种形式是真实的。

解释:主持人被“无限数量的 Hyperliad”这个想法震惊了,并马上联想到了哲学家大卫·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这个哲学理论主张,所有“可能的世界”都是真实存在的,和我们的世界一样真实,只是我们无法到达它们。这听起来和 Ruliad 的概念非常相似。

八、哲学思辨:为何“有”而非“无”?

嗯,好的。我在哲学史上真的很差。你知道,我母亲是牛津大学的哲学教授,所以我……我总是有种……我长大后绝不要当哲学家。我对此的主要论点是,任何一个人们为同一件事争论了 2000 年的学科,肯定是没有进步的。但无论如何,所以我不能……但但是你描述的这个东西,关于……关于……所有可能性……你知道,Ruliad 所做的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存在所有可能性,但有一个……有一个……有一个动力学,它导致……它不只是……你知道,在历史上很多时候,从拉蒙·柳利(Raman Lull)开始,人们都 kind of 说,让我们 просто 枚举所有可能性,并用它作为对世界的某种描述。但 Ruliad 不是那么做的。Ruliad 是这种……纠缠的可能性集合。它有一个动力学。它不只是我们扔下所有这些可能性,然后那就是一切了。它是说,这种可能性不可避免地以这种方式演化,一旦它以那种方式演化了,它就在使用这个规则。它……它……你知道,那个规则被持续使用。有不同的规则可以使用,但这个……它是……它 kind of……它……它把自己凝聚在一起,凭借着……嗯,两件事,真的。一件是凭借它在遵循规则,它不只是扔下一堆可能性,可能性是彼此相随的。

解释:沃尔夫(在开了一个关于哲学的玩笑后)指出了 Ruliad 与简单“枚举所有可能性”的区别。Ruliad 不是一个静态的可能性列表,而是一个有动力学的、演化中的系统。是什么让 Ruliad “凝聚”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不是一盘散沙呢?他提到了两点。第一点是:它遵循规则。Ruliad 中的状态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由一个状态通过应用某个规则,逻辑地演化到下一个状态。这种内在的因果联系,是 Ruliad 的第一层“胶水”。

第二件将 Ruliad 凝聚在一起的东西有点……有点不同,那就是,假设你有这两个不同的状态,它们最终演化成同一个状态。谁说它们是同一个状态?人们可以从外部说,嗯,它们演化得不同,所以它们是不同的状态。但就它们内部的东西而言,你知道……构成它们的存在原子,我们之前在……物理学的空间方面谈到的空间原子的那种推广,它们……它们有相同的空间原子配置。但在某种意义上,它们被感知为相同,是在观察者的眼中。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最终……kind of 把 Ruliad 凝聚在一起的,一是它在遵循规则。另一个是观察者在说,这些具有相同结构的东西,观察者感知为相同。没有那个,Ruliad 就只是一个可能性的树状结构。嗯,所以那是……那是……关于这个东西是如何被凝聚在一起的另一个方面。

解释:Ruliad 的第二层“胶水”,也是更关键的一层,来自于观察者。想象一下,两条不同的计算路径,最终都得到了一个结构完全相同的状态(比如同一个超图)。从外部历史来看,它们的“来路”不同。但是,一个身处其中的观察者,无法分辨出这种历史差异,只会认为“它们是同一个状态”。正是观察者的这种“认同”,才使得“合并”真正发生。如果没有观察者去“认同”这些相同结构的状态,那么 Ruliad 就真的会变成一棵无限分支、永不合并的树。所以,观察者的存在,通过强制性地将结构相同的状态视为等同,主动地将 Ruliad 这张大网编织得更紧密。

《走近真理》我们喜欢问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并从所有可能性中探索它。在我 kind of 沉浸于 Ruliad 之后,似乎……如果你一开始就做出计算的……假设……然后你有所有可能的计算以所有可能的方式进行,并且那成为一个抽象的必然性,那这可能是对那个问题的一个潜在答案,因为它不可能有其他方式。你说你不能有多个……你只有一个 Ruliad。你可能会有一个由 Ruliad 构成的多元宇宙,但……但你只有这一个……例子。那么这是否……是一个答案……再次,假设你相信计算……因为当你说一个……一个抽象的必然性时,那是“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这个问题基础。我的意思是,对上帝的经典定义,在……你知道,中世纪的定义……是上帝是一个绝对的必然性,它不可能不存在,在所有哲学术语中,在所有可能的世界中,都存在那个存在,所以那似乎是 Ruliad 的情况。

解释:主持人将话题引向了终极哲学问题:“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他认为,沃尔夫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答案。如果 Ruliad 的存在是一个像数学真理一样的“抽象必然性”,那么“有”(即 Ruliad 的存在)就是不可避免的。“无”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选项。这就像问“为什么有数字2?”,因为一旦你定义了1和加法,2的存在就是必然的。主持人进一步将 Ruliad 的这种“必然存在”的属性,与中世纪神学中对上帝的定义相比较——上帝被定义为“绝对必然的存在”,祂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祂不可能不存在。从这个角度看,Ruliad 扮演了类似“上帝”的角色。

九、Ruliad 与“上帝”:神学问题的回归

是的,我认为那是对的。我认为它是……你知道,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存在,那就是,存在像我们这样的观察者,并且我们是我们现在的样子,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它是……你知道,就像我们恰好在这个星球上而不是另一个星球上一样。我们不期望科学地推导出这一点。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星球上而不是在宇宙的另一部分的一个星球上?嗯……你知道,我们恰好是我们现在的样子,因此我们以我们……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实体感知这个抽象必然性的方式来感知它,但我们没有……我们不必问为什么存在那个抽象的必然性,它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种意义上,这就像上帝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存在则不是。嗯……而且……你知道,我认为……

解释:沃尔夫同意这个类比。他区分了两种“存在”。Ruliad 的存在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我们不需要去问“为什么会有 Ruliad”。而我们的存在(作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以这种方式思考)则是偶然的、不必然的。这就像,数学规律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地球上恰好进化出了会做数学题的人类,这是偶然的。在这个框架下,Ruliad 的存在是“公理”,而我们的存在是这个公理系统中的一个“偶然事件”。我们的任务不是解释公理为什么存在,而是用公理来理解我们这个偶然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而上帝就是 Ruliad?

解释:主持人直接提出了这个大胆的对应关系。

嗯,你知道,这是一个有趣的类比。我的意思是,事实是,你知道,我花了一辈子做科学和技术等等。而且,你知道,一个人沉浸在 1600 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科学传统中。在那之前,你知道,神学是严肃智力探究的主导形式。在神学中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被科学的成功所淹没。我想现在我们 kind of 正在揭开那层面纱,我们回到了问一些人们在神学中问了很长时间的同样问题。他们得出的一些结论与我们在这里看到的那种东西有着有趣的共鸣。

解释:沃尔夫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但他承认这个类比很有趣。他认为,现代科学发展到前沿,开始触及一些非常根本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古代神学和哲学长期思考的问题(比如“第一因”、“现实的本质”等)。科学在发展了几百年,解决了大量“怎么办”和“是什么”的问题之后,现在又重新开始面对那些古老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他发现,他从计算物理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与一些古老的神学思想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十、殖民 Ruliad 与连贯存在的本质

所以,举另一个例子,我 kind of 一直在玩味,但还不太理解的东西是……当我们殖民 Ruliad 的更多部分时,那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意思?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认为一个心智存在于 Ruliad 的一个特定地方,那在……物理空间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去殖民物理空间意味着什么,我们派出宇宙飞船之类的东西。在 Ruliad 中,kind of 殖民更多的 Ruliad 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它的意思是,拥有更多的思考事物的范式,对宇宙运行规则的更多不同看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文明的进步等等,我们可以认为是 Rulial 空间中的逐步扩张。

解释:这里沃尔夫提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概念:“殖民 Ruliad”。在物理空间中“殖民”,意味着探索和占领新的星球。那么在 Rulial 空间(规则空间)中“殖民”意味着什么呢?沃尔夫认为,这意味着发展出新的思维范式、新的科学理论、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比如从神话思维到哲学思维,从牛顿物理到相对论,都可以看作是在 Rulial 空间中向外扩张,探索了之前未知的“思想疆域”。

那么问题是,嗯,如果你能一直走下去会发生什么?如果在遥远的未来某个时候,你知道,我们的后代成功地殖民了整个 Ruliad,会发生什么?那甚至可能吗?那在原则上可能吗?

解释:这是一个逻辑推论:如果我们不断在 Rulial 空间中扩张,那么最终有没有可能“殖民”整个 Ruliad,也就是理解所有可能的思维范式和宇宙规则?

不,不完全是。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思想实验。好的。但……但事情是这样的,小心你的愿望,因为如果你已经成功地扩展到包含……你的心智包含了整个 Ruliad,那么我不认为在任何有意义的层面上你还能连贯地存在。我认为……连贯存在的概念依赖于特殊性,可以这么说。它依赖于你是一个非常有限的东西,在 Ruliad 中非常非常局部化。那就是拥有一个 kind of 连贯的……存在的意思。

解释:沃尔夫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充满禅意的回答。他认为,一个“连贯的存在”(比如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你”)之所以能存在,恰恰是因为它的局限性。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故事线、我们的世界观,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只占据了 Rulial 空间中一个非常小的、特定的位置。我们有我们的立场、我们的偏好、我们的盲点。如果你真的能扩展到包含整个 Ruliad,能同时理解和接纳所有相互矛盾的规则和观点,那么你的“自我”就会消解。你将无所不是,也就无所谓是(You will be everything, and therefore nothing in particular)。

有道理。如果……你知道,如果你散布……在各处,那么在任何意义上你都不能 kind of 连贯地存在。所以我认为那……那有共鸣,你知道,我认为在佛教中,特别地,有一些思想……我认为与那有些共鸣。嗯……我不知道。这总是很难,因为你知道,我是在 kind of 科学传统中长大的,当我试图 kind of 将其转换到人们在例如神学传统中思考过的东西时,对我来说总是有点滑溜,因为它 kind of 像是,你知道,嗯……给我看……你知道,一个我可以在我电脑上运行的规则之类的。而那 kind of 不太是那些领域的……那种方法。

解释:主持人表示赞同。一个“无所不包”的心智,将失去定义自身的边界,从而失去连贯性。沃尔夫也感觉到,他的这个想法与某些东方哲学,特别是佛教中的一些思想(比如“无我”、“空”)有共鸣。但他同时也表达了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困惑:他习惯于用精确的、可计算的规则来思考问题,而将这些想法与哲学或神学传统进行对接时,总会因为语言和方法的不同而感到困难。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把这些深刻的哲学洞见,也用他熟悉的“计算语言”来表达。

十一、结语

嗯,Ruliad 无疑是一个……一个拓展思维的东西,一个思考现实的新方式,我……我个人……非常享受并且通过深入思考 Ruliad 而获益匪浅。嗯,观众可以在《走近真理》网站和《走近真理》YouTube 频道上观看《沃尔夫勒姆物理学项目》系列的所有视频。感谢您的参与。

解释:主持人总结,Ruliad 是一个极具启发性、能够拓展思维的全新概念,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现实的革命性视角。

感谢您的观看。如果您喜欢这个视频,请点赞和在下方评论。您可以通过订阅来支持《走近真理》。《走近真理》现在接受您的免税捐赠。请访问 closerto.com/donate。非常感谢您支持我们,感谢您的观看。

解释:这是节目的常规结束语,感谢观众的支持。